9月5日12时52分左右,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震中距石棉县48公里,灾情就是命令,接到市局党委“迅速支援灾区。”的指令,很快一支由雅安公安特警56人组成的救援突击队迅速集结完毕,携带帐篷等应急救援物资向灾区挺进。
初秋,傍晚的太阳迅速躲藏进云层,一阵阵卷着细碎石块的尘土,穿过车窗打在救援队员脸上,浓重的土腥味让经验丰富的特警队员警觉起来,这味道预示着救援工作所面临的重重困难。18时许,救援车队驶入石棉县211省道新民路段,车队越往前越危险,右侧是千仞峭壁,左侧是秋汛涨水的大渡河,落石频繁,道路明显变窄并颠簸起来,车队的速度减到最慢。
前进路上,车队接到通知,王岗坪、草科等乡镇道路不通,通讯中断,救援队根据灾区实际开展工作,将打通“水上通道”作为第一要务。
石棉安顺场,87年前,红军在后有追兵,前有强敌的危急局势下,在大渡河上撕开了一条血路。87年后,雅安公安特警队员们顶着危险打通生命通道。
时间在变,任务不同,同样一片水面,生死救援的场面再度上演。踏勘选址、牵线照明、搭建防护措施、调集救援船只,精壮干练的特警队员们,有条不紊地穿梭在大渡河畔,次日7时,随着新民临时码头的建立,队员们穿上救生衣坐上冲锋舟,飞驰在大渡河江面上,余震导致两岸山体不停滑落,巨石伴着轰轰响声滚落而下。
冲锋舟往来穿梭,从新民出发载满救援物资,从王岗坪返回搭载受伤群众。一来一往之间,生命通道完全打通,队员们每一次迎面相遇,都用眼神都互诉着平安。
然而,灾难并未因此而止步,比王岗坪更远的草科乡,道路完全中断,水路无法抵达,道路抢通机具严重匮乏,亟待人力支援,一夜没有合眼的他们,转战草科继续前进,在短暂的动员和现场分配任务后,特警队员们开始了长达6小时的急行军。
清晨7点天空放亮,能清晰看见,山坡上因滑坡而升起的尘烟。草科到石棉的路更加危险,沿途路段平均每隔10米就有垮塌、沉陷,碎石滚落的沙沙声,更是回响在耳畔。
“我们三人一个小组,快步冲过落石区,其余人员观察警戒,只要山上冒起白烟,就是上面山体正在滑坡,我们就让队员退回来。”
前方探路、左右观察、谨慎断后……历经宝兴泥石流、天全滑坡、6.1芦山地震,队员们凭着日积月累的实战经验,快速处置灵活应变,时刻保持冷静、分工协作、紧张推进。
行进途中最怕滑坡形成的流沙斜坡,脚一踩进去就向下陷,一个不留神,人就顺着沙子掉入大渡河,一步走错,后果不堪设想,队员坦言当时既害怕也紧张,但没有人后退,好在一路有惊无险,经过6小时的徒步跋涉,下午2时安全抵达草科。
震后,惊魂未定的老乡们,慌忙从家里跑出,老人抱着孩子快速集结到空地上,脸上写满惊恐,随后有村民各自为阵展开自救,接下来的夜晚怎么过?该回家还是在外躲余震?大家坐在路边不知所措,一时间失去了主心骨。
下午直升机搭载救援物资到达草科,老乡们匆忙搬运着物资,虽然道路没有抢通,但是直升机在乡政府旁的空地上找到了降落点,救灾物资源源不断的送来。当地青壮年村民多数在外务工,老乡面临主要困难是劳动力缺乏,搬运物资、搭建帐篷成了摆在眼前的最大问题。
警旗一步一步从山坡上出现,满身黄泥,一脸急迫特警队员出现,让老乡们感到既惊讶又欣喜。肩扛、手抬堆积在外的救灾物资,逐渐被有序地码放到救灾帐篷中。地震来临时,80岁的曲木婆婆,唯一从家里拿出的是5个核桃,揣在怀里没舍得吃。队员到草科后,她一直守在队员的身边,直到下午队员们坐下休息,曲木婆婆从怀里拿出核桃递给队员,“婆婆也没说话,就一直笑着塞给我们。”
物资转运完毕,队员了解到新消息,草科乡和坪村地处高山,找不到停机地点,救灾物资无法运送,特警队员再次转战和坪村,所有物资全靠背送。
帐篷、米油、腊肉、油布400余斤物资,在队员们整理下,很快打包完毕。在悬崖峭壁上艰难行进5小时20余公里后抵达和坪村二组,暂时无法转移安置的7户30余名被困群众迎来了急需生活物资。“警察进来了,警察进来了!”至此,石棉灾区所有孤岛全部打通。
草科遇难人员多,突击队员就多了一项重要任务——给大家做心理疏导工作。借助蓝红闪烁的肩灯,夜晚队员们陪老乡拉家常,话到深处,不少老人从眼角溢出热泪。
肩灯闪烁在夜里格外醒目,“有什么需求及时给我们说。”集中安置点上帐篷里传出的温柔言语,让山间微凉的夜里格外温暖。老乡说“有你们在,心里才踏实。”
截止目前,救援突击队在灾区累计参与管控主要道路3条、疏导管控车辆1000余辆、帮助搭建救灾帐篷130余顶、驾驶冲锋舟往返110余次、行程800余公里,累计转移过往人员1000余人次、转移受灾群众300余人次、联系救助走失儿童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