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公安机关是执法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是其职责任务”。从这次疫情应对出发,探讨如何立足公安职能职责,科学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是值得每一个公安民警深思的问题。笔者以沙湾公安新冠疫情应对为例,浅谈如何做好公安视角下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
沙湾公安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主要做法
沙湾区分局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严格按照各级政府和省厅、市局的统一部署要求,高站位谋划部署、高标准全警发力、高强度连续作战,确保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落实,实现了全区社会治安大局持续平安稳定。截止目前,沙湾区无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
提高政治站位,高位推动发力。坚决树牢“疫情就是警情”的理念,切实提高抓落实的执行力,确保疫情防控和维护稳定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分局党委第一时间组织全警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各级党委政府和省厅、市局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安排和部署精神,充分认识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意识,为全警持续发力疫情防控工作筑牢思想根基;加强组织,狠抓落实。明确副区长、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成昱辉为防疫工作第一责任人,形成了防疫工作由分局“一把手”亲自抓,政委具体抓,其余党委班子成员深入联系部门和派出所挂联督导、部署和参战,各部门、各派出所负责人带头一线作战的工作格局,全面落实各项防疫工作举措;细化预案,明确责任。分局结合辖区实际,迅速制定下发了分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方案》《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等7个方案,明晰了防疫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处置原则、工作措施、工作步骤和岗位要求等内容,实现了防控工作定人、定岗、定责,确保了疫情防控工作落地落实、高频推进。
聚焦主责主业,力保社会稳定。坚持将“疫情在前,警察不退”理念根植于心,在抓牢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部位安全防范工作的基础上,举全警之力,全力维护全区医疗、隔离秩序。深化打控举措,严防违法犯罪。建立疫情期间案件快侦快破工作机制,严打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从严从快查处疫情期间拒不执行人民政府紧急状态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案。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严格落实各项稳控措施。细化重症精神病人等重点人员管控措施,严防发生现实危害。严格实行24小时网络舆情动态巡查管控,严查网络造谣、传谣。全面启动公安、武警联勤巡逻机制,提高重点场所巡逻密度,提升街面见警率和管事率。开辟绿色交通保障通道,保障防疫防控物资车辆顺利通行;做细卡点堵控,严防疫情流入。组织警力在进出沙湾的路口设置检查点,掐住进出沙湾的道路交通要道,三班轮流24小时在岗,全面开展车辆排查、人员体温检测、外地车辆劝返等工作,坚决防止疫病人员流入辖区;做实人员落地,严防疫情扩散。落实外地回沙人员“全覆盖”排查,充分利用公安手段优势,对重点疫区回沙人员全部落地居住地址、电话和密切接触人员。同时,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对重点人员及其密切接触者全部居家隔离,防止疫情扩散;做好整体联动,严防人群聚集。联合市场监管等单位,取消全部大型公众性聚集活动和宗教祈福活动,关闭全部网吧、KTV等娱乐场所,同时,组织警力配合开展餐饮娱乐场所和各类人员聚集活动暂停、关停工作。
强化综合保障,高效推进工作。坚决树牢“使命至上、安全第一、同步保障”的理念,坚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同步,激励全体民辅警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加强一线执勤民辅警的安全防护。加强人员保障,全警参战发力。“第一时间”启动一级勤务模式,全局民辅警、工人及临时人员全部取消休假,立即返回岗位投入防控战;同时,组建一支由50名40岁以下男性警力组成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处置突击队”,确保一旦发生应急情况,分局应急力量“招之能出、出之能战、战之必胜”;加强思想保障,提升队伍战力。迅速启动疫情防控期间战时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分局党委班子成员每天深入堵控卡点、巡逻执勤点、隔离守护点等一线,开展战时慰问、督导,确保全体民辅警以最饱满的工作热情、最昂扬的工作状态投入疫情阻击战。同时,第一时间启动战时表彰机制,对在“防风险、护安全、战疫情、保稳定”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感人事迹开展集中宣传表彰;加强后勤保障,确保防护安全。组织警力多次赴蓉购置防疫防护装备物资,全力配齐参战民辅警的警务和防护装备,调派车辆和人员负责各卡点、执勤点、守护点民警就餐、饮水等后勤保障工作,保障一线参战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同时,严格落实通风消毒、健康筛查等防疫措施,对进入分局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对执勤车辆及时消毒防护,确保内部安全。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排查工作手段粗放。各卡点仅凭体温枪检测判断是否发烧感染病毒,工作量大且精准度太低。卡点排查易造成高峰时段道路拥堵,引发矛盾纠纷。仅靠旅客购票信息和运营商号码推送排查涉疫人员,易造成遗漏。
现场处置能力不足。警察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主力军,卫生防疫基本知识明显不足,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不够强。缺少卫生防疫应急演练,经验不足,方案、预案可操作性有待加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指导,现场处置专业化水平低,容易造成二次传播。
防疫物资装备缺乏。防疫物资储备缺失,“战”疫启动短时间内防护装备器材严重不足,特别是专业化防护装备几乎为零。一线执勤人员众多,防护器材消耗量巨大,市场补充和政府调拨困难。
群众生产生活与防疫需求矛盾加剧。群众外出务工维持家庭开支的需求和防疫减少人员流动的矛盾加剧。人员聚集行业为减少房租、货物和资金积压压力而渴望开业与防疫须避免人员聚集的矛盾加剧。市面防护物质缺乏,群众购买困难,但群众须外出购买生活用品、劳作、工作和防疫须戴口罩的矛盾加剧。
公安机关做好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对策意见
完善公共卫生事件警务运行机制建设。公安机关要提升政治站位,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 的公共卫生事件警务运作模式。完善预案,明确工作责任。要根据辖区实际,制定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应急预案》《公共卫生事件堵控卡点设置及工作守则》《公共卫生事件警、武联勤巡控预案》等方案、预案,明确工作措施、工作步骤和工作要求等内容,定部门、定岗位、定职责,确保事件应对“第一时间”高频推动,工作举措落地落实;完善组织领导,明确“一把手”负责。完善公安机关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公安机关负责人抓部署、抓落实、抓督导,警种部门和派出所负责人一线“带头”作战的应对模式,确保事件应对高效推进,组织有力;快速启动公安工作手段。充分发挥大数据等公安专业工作手段优势,精准落地、快速查证公共卫生事件重点要素,对事件数据进行“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分析研判、核查印证,确保数据核查精准度和及时率。同时,按照特殊时期特别办理的原则,根据职能职责调整警力部署,对公共卫生事件涉及人员进行全面筛选、排查和严格管控,根据情况和要求对重点人员、特殊人员采取集中观察、分类分人观察等方式,及时跟进管控措施手段;完善全警实时动员机制。完善与公共卫生事件等级相对应的一级、二级、三级勤务模式,确保有充足警力投入事件应对。组建一支专业化、年轻化、正规化的应急处置队伍,确保一旦发生应急情况,这支力量“招之能出、出之能战、战之能胜”。
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安全防护机制建设。公安机关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力量,做好参战民辅警的安全防护,对保证各项工作有效推进意义重大。建立防疫防护装备器材保障制度。公安机关作为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全警动员、全员上岗的特殊部门,必须根据易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别、规律和特点,建立防疫防护装备器材储备长效机制,适当储备及时更新应急药品、防护装备和检测仪器,确保第一时间武装一线警员,做到自我防护到位,尽量确保自身安全,同时有效避免非战斗性减员;完善民辅警防疫防护专业培训制度。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送下去”的方式,定期组织业务骨干外出交流学习,带回先进防疫防护经验提高自己。要邀请专家、学者和业务能手定期上课,大幅提高全局民辅警防疫防护能力。要组织业务骨干深入基层所队,将先进的经验和方法送下去,提高基层实战能力。同时,定期同医疗、卫健和疾控中心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演练和岗位练兵活动,提高个人实战能力、部门联动协作意识和快速处置能力;深化单位内部安全防控制度。要严格落实各项公安机关内部安全防控制度,定期对食堂、办公室和办案区等区域进行全面检查、消杀,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感染隐患,对传染隐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和早报告,对不按照规范和标准执行的部门责任人要严肃问责、处理。同时,定期组织民辅警体检,建立警员健康档案,保障民辅警执勤安全。
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社会管控机制建设。要深化公安主责主业,确保社会秩序持续稳定,坚决防止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向政治稳定和公共安全领域传导。启动特殊时期巡逻防控机制。一旦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公安机关应立即启动重特大事件巡逻防控工作机制,实行“民警+武警”武装联勤、“民警+民兵、红袖标”联勤工作举措,落实“网格化”、“全时段”布警,分片区、包时段巡逻防控,加强对政府、医院、学校等重点部位的守护,开展全时段街面武装巡逻震慑,坚决防止别有用心者借机生事;建立案件快侦快办机制。综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市发案情况来看,刑事犯罪和治安案件发案率明显降低,但是造谣传谣、妨害疫情防控及拒不执行人民政府紧急状态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等违法犯罪出现大幅度增多。因此,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公安机关须整合警力资源,组建专门力量,建立案件快侦快破机制,迅速查处、侦破各类治安、刑事案件,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效率,有效地预防、化解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各类风险。
完善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管控机制建设。要加强网络管理,正面引导舆情,弘扬网络“正能量”。建立舆情工作专班。要成立舆情管控工作专班,严格网络巡察机制,严厉打击涉及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造谣、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密切注意、消弭可能发生的网络炒作等不稳定因素。同时,敏锐搜集、掌握事件最新科学理论成果,及时更新卫生事件防控手段和防护方式,提高正确、有效防控卫生事件的能力;强化法律法规宣传引导。要立足公安职能职责,加大社会面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特别是重点宣传与公共卫生事件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防控”。要在公安牵头负责的交通堵控卡点、隔离区域场所、管控公共场所等处开展好重点管控措施宣传,提高群众自觉接受特殊时期管控的意识,做到“依法管控”;启动战时表彰,树代表模范。要积极选树培育公安领域抗击公共卫生事件的典型代表,启动战时表彰,树立先进模范,加大宣传力度,激励、引导公安民辅警全身心投入到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去。同时,做好战时慰问,主要领导一线走访慰问工作,主动为参战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让民辅警放下包袱开展工作。
完善公共卫生事件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建设。“团结就是力量”,要整合部门力量,形成协作配合机制,发挥自身工作优势,实现工作效能最大化。实现信息互享共通,少走“弯路”。 要与医疗、卫健、疾控、应急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公共卫生事件涉及情报、信息实现共享、研判共通,为应急方案、预案、工作守则制定,堵控卡点部署设置等应对工作提供支撑,更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因信息不对等、不互通造成的部门应对步骤不一致、应对措施不对等、应对口径不统一、应对方法老陈旧等问题;深化部门协同作战,提高工作效能。公安机关要主动联系对接医疗、卫健、疾控、应急等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职能部门,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争取将专业应对技术优势与公安警力资源、工作手段优势有机整合起来,提高应对效能;同时,还要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对公安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指导意见,将合理化意见建议纳入公安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方案内容进行制定,进一步明确公安职能职责、工作内容和管控举措,为公安有序、快速、高效处置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强有力支持。(作者单位系四川省乐山市公安局沙湾区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