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位于四川东北部,辖三县两区和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幅员1.2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80万,是川陕革命老区、巴文化中心、晏阳初故里。近年来,巴中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指示精神,传承发扬红色基因和晏阳初乡村建设理念,围绕共建共治共享方向,突出红色治理、基层治理、区域联治“三大特色”,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巴中特点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径,推动平安巴中、法治巴中、幸福巴中建设迈上新台阶。
传承红色基因,探索形成红色治理新模式
巴中是川陕苏区首府,红色文化彪炳史册,有全国最大的红军将帅碑林、红军烈士陵园,红四方面军创造的社会治理鲜活经验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们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思路,深入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大力实施“红色堡垒、红色头雁、红色网格、红色物业”四大红色治理工程,着力厚植红色治理理念,推动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有效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强红色堡垒。从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入手,探索“区域党委—社区(中心村)党总支—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五级“堡垒工程”,通过党员“双报到”,推动全市2000多家单位、13万名党员参与到所在区域社会治理工作,激活社会治理“红色细胞”。同时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深入开展“三分类三升级”活动,确定软弱涣散村党组织95个,实行“一村(社区)一策”集中整顿销号,有效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培育红色头雁。坚持选、育、管、用并重,大力培育红色头雁,激发社会治理的生机活力。依托“巴山优才计划”,强化“双培双带”、“双引双扶”,从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青年、优秀农民工、网格员、离退休人员中选拔优秀党员担任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兼任业委会或“自管委”主任;鼓励党员业主代表参选业委会、“自管委”。目前已选配小区党组织、业委会、“自管委”成员1800余名,党组织成员兼任业委会、“自管委”主任200余名。全面落实“一肩挑”要求,1216个村实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占比92.4%。发挥红色资源富集优势,依托大巴山干部学院、村政学院、“农民夜校”和红军群众工作研究会(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扎实开展社会治理重点课题调研,分级分类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全方位提高“头雁”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红色治理成效。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探索异地交流任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激发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激情。
做实红色网格。坚持“做实网格、做优服务”的工作思路,以小区为单元划分基础网格,将小区内居住的在册党员和流动党员全部纳入网格管理,组建网格党支部。由网格党支部牵头,以党员为骨干,吸纳楼栋长、居民志愿者、物业人员等社会力量参与,结合开展主题党日、党员联系户等活动,常态化、全天候开展治安巡逻、隐患排查、矛盾调处等,做到矛盾隐患发现在源头、化解在当地。
打造红色物业。积极探索“党建+物管”的基层治理模式,在小区加大党组织组建力度,指导成立业委会或“自管委”,加强物业公司党建工作,推进组织联建、平台联设、氛围联造、活动联抓、服务联动、矛盾联调,形成“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格局。推行“有事大家议、服务大家评、决策大家定”机制,协调解决居民反映强烈的噪音扰民、绿地维护、电梯安装等问题500多个。
促进“六治”融合,健全完善基层治理新格局
巴中是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中国乡村建设奠基人晏阳初先生故里,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的乡村建设理念在巴中广泛传播、深入运用,形成了深厚的社会治理底蕴。我们继承和发扬晏阳初乡村建设理念,借鉴川陕苏区法制建设经验,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六治”融合发展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方式,充分发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共治融合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强化政治引领。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滋养初心、凝聚共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搭建政法大讲堂、政法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支部三会一课“四大平台”,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五进活动”,切实把政治引领落实到市域社会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强化法治保障。坚持立法先行,利用全省首批地方立法权的优势,出台《巴中市城市道路交通秩序管理条例》《巴中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5部地方性法规,将市域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运用法治方式破解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化全域普法、全民守法,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创新领导干部述法制度,深入实施依法治市“八大提升行动”、“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普法宣传“一月一主题”活动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基本实现户户有法律明白人、村村有法治文化阵地、乡乡有法治文化广场、县县有法治示范带,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大力推进市县乡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水平。
强化德治教化。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见义勇为、巴中好人系列选树和家风家训传承活动,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行“乡村道德银行”,探索党政引导、村组实施、群众主体的积分管理机制,对村(居)民日常表现量化评分,作为物资兑换、社区工作者招录、公益性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让有德者有得、德高者多得。
强化自治强基。将“四议四评四调”“党支部+村(居)民说事”“矛盾纠纷众口调”“调解超市”等成熟经验做法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流程化标准,全域推广运用;不断创新探索新市民“三字经”“十要十不要”“小区微治理1333”等先进治理经验,推动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强化智治支撑。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建成省级“平安智慧小区”41个、“慧眼工程”6万余路,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应用平台整合汇聚“雪亮工程”“天网”和社会视频监控资源2.9万路;全面推广运用公安行政处罚自动裁量系统,有效破解“同案不同罚、同城不同罚”。
强化共治融合。树立开放共治理念,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成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7个,成功孵化蓝天救援、义工协会等社会组织168家,培育专业社会工作者150余名,组建社会工作服务站56个,提供帮教、养老、调处等常态化专业服务70余项,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成效初现。依托志愿四川服务平台,健全社区居民需求与志愿服务供给对接机制,成立社区志愿服务队97支,注册志愿者43万人,开展疫情防控、“两爱一靓”、森林草原防灭火等志愿服务1024场次,“有时间当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社会风尚逐渐形成。
聚焦重点难点,建立健全区域联治新体系
巴中地处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的几何中心,是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是北上南下、东出西进区域交通枢纽。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解决人民群众急、忧、盼的突出问题为主线,深化区域合作、创新联动机制,推动建立健全区域联防联治联控体系。
健全区域政法领域合作机制。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机遇,与重庆江北区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政法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对口联系、沟通联络等机制,在推动执法司法协作、社会治理合作、法治营商环境优化、优势资源共享等四个方面深化交流合作,推动建立区域政法合作和治安联防联控体系,共同谱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篇章。
健全区域生态司法执法协作机制。巴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联合陕西省宁强县、汉中市南郑区、广元市旺苍县15个部门出台《合力加强米仓山腹地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的意见》,建立跨区域生态司法执法协作机制,坚持“惩防并举、修复为主”的方针,合作建立涉及生态环境资源案件线索移送、案件办理、信息反馈的快速通道,统一司法执法尺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推动实现同案同效。同时,创新探索生态环境资源类公益诉讼联动工作模式,持续推进米仓山生态环境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健全区域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巴中与达州、广安同处渠江流域,巴中市积极推动三地签订《渠江流域洪涝灾害区域应急救援联动协议》,建立快速反应、救早救小、资源共享、科学救援的应急互助机制,强化技术培训、联合演练,在救援队伍、救援装备、救援技术等方面开展交流,着力提高区域联动救援能力,有效解决水旱灾害领域救援不及时、物资保障不足、救援响应时间慢、救援队伍不够专业等问题,形成了渠江流域信息共享、联勤联动的应急救援体系。
健全区域法治研究协同机制。巴中作为四川省唯一代表,积极参与由江西、福建、湖北、河南、安徽、四川、陕西七省联合创立的“苏区法制研究论坛”,遵循“创新、协同、开放、共享”理念,创新完善区域法学论坛课题协作、法治研究成果信息共享、法治人才培养等区域法学研究协同机制,加强对苏区立法、司法、普法等法制实践和主要成就的研究,强化苏区法制研究成果在依法治市工作、社会治理创新、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运用,建成5000余名的法治人才队伍,“群众评议众口调”入选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论坛基层治理十佳案例和2018年《四川法治蓝皮书》,“党支部+村民说事会”入选中央政法委《各地创新发展“枫桥经验”部分实践成果汇编》,“乡村道德银行”写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组部等11个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