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都江堰的山水间,有一群年轻人将四季的光阴化作深耕基层的笔墨,以藏蓝之姿,在田野阡陌间书写着警民共治、乡村振兴的隽永篇章。以新川派出所民警陈利丽为代表的成都高新公安驻村选调生们,正是这幅画卷中最动人的一笔。
自2023年12月担任都江堰市天马镇实新社区驻村书记助理以来,陈利丽就满怀忠诚、满腔热忱地奔赴基层干事创业。她和驻村选调生们勇于担当、积极整合队伍,在镇政府的支持下组建了驻村选调生乡村振兴服务队。一年时间里,他们开展理论宣讲、主题活动、创建专刊、新媒体宣传,以青春之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以“枫桥经验”为舟,破浪基层治理
《道德经》有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陈利丽深谙此道。在实新社区,她将“枫桥经验”化作化解矛盾的利器。面对耕地置换纠纷、邻里积怨,作为一名具有法律职业资格证的民警,她将法律知识与基层治理相结合,翻阅案卷、走访农户,用脚丈量民情,用心倾听民意……从容易处着手、从细小处入手,她一步一个脚印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实新社区两户人家因耕地置换剑拔弩张,陈利丽将法律条文译成方言,一句句讲给村民听。她画出置换草图,又请来村里长者作见证。最终,两家在调解书上签字,双方的红手印仿佛见证着这场“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陈利丽说:“矛盾如野草,若不及时根除,终成荆棘。”在都江堰市天马镇实新社区驻村担任书记助理以来,陈利丽先后参与调解社区居民置换耕地、噪音扰民、不当装修、垃圾随意堆放等诸多原因引起的纠纷23起。23起纠纷的圆满调解背后,是她以法律为盾、以情理为剑的智慧,也是她与驻村选调生组建的“星火青年宣讲团”长期以来坚持基础宣讲工作的成效。他们扎根天马镇,以理论为灯,照亮乡村治理之路,用方言宣讲、无人机展示农田建设、图解法解读政策等,在实践中帮助群众解决了多起急难愁盼的问题,获得了社区同事和群众的点赞。
以“银发关怀”为桥,连通民心冷暖
重阳节的“夕阳红”舞台秀上,银发翩跹;社区坝坝宴中,老人们笑语盈门……实新社区辖区人口6678人,其中60周岁以上1000余人。实新社区的千名老人,是陈利丽心头最柔软的牵挂。
为了让老年群体在“老有所乐”,陈利丽和同事利用选调生服务群众资金为纽带,串联起健康义诊、时光留影、趣味竞答、“夕阳红”舞台秀等活动,累计服务530余名老人,用敬老爱老活动盘活了社区闲置资源,有效提升了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充分满足了老人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切实增强了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工作中,陈利丽在内的“天马镇乡村振兴服务队”,还将关怀延伸至“最后一公里”——为独居老人监测慢病、为失学儿童重燃希望。访失独家庭时,陈利丽用一句“我们一直在”胜过千言,用一次次暖心的行动,建立起了警民之间的信任与希望。
以“危难逆行”为盾,筑牢平安乡村
2024年盛夏七月某天凌晨暴雨如注,实新社区多个小区路面被淹,河道泛滥,部分农户被洪水困在家中。面对此情况,陈利丽与同事主动担当、逆流而上。疏散群众、转移物资、走访农家……她的身影在积水中坚定如松。
陈利丽与同事走访地势低洼的散居农户和各个小区,安抚情绪激动的群众,协助转移车辆和其他贵重物品,逐点查看主要河流沟渠的涨水和道路积水情况,并及时反馈上级单位,所在辖区群众均得到了高效救助和转移。那一夜,村民全部安全转移,陈利丽警服上的泥浆也结成斑驳的“勋章”。
而在平日里,她将警营的硬核技能融入社区——反诈课堂进校园,青少年学会对网络陷阱说“不”;禁毒宣传入农户,田间地头筑起“无毒”防线。陈利丽和天马镇乡村振兴服务队一起与派出所联动,劝阻诈骗转账、培训消防技能,让安全之网覆盖乡村每个角落。
以“科技赋能”为翼,翱翔乡村振兴
当藏蓝身影邂逅新媒体,乡村振兴便插上了“云翅膀”。融入新时代,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是选调生驻村的重要意义之一。在驻村工作中,陈利丽化身“油菜花节特色农产推介员”,参与网络直播,在直播间为天马镇猕猴桃代言,让“深巷酒香”飘向全国。
同时,陈利丽与同事们构建“天马探路小分队”新媒体矩阵,搭建宣传平台,拍摄短视频对天马镇的景点、民宿、餐饮进行推广。她与“天马探路小分队”用短视频记录古镇风光,利用短视频平台短平快、受众广的特点进行“裂变传播”,通过数据赋能,结合多元化玩法,有效提高了天马镇的曝光度和餐饮行业客流量。网络流量密码正化作游客如织的现实图景,客流量翻倍的数据背后,是选调生们对“农旅融合”的深刻诠释。
从个人到团队、从社区到乡镇,成都高新公安选调生们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将警察的担当与乡村振兴的使命深度融合。他们既是矛盾的调解者、老人的守护者,又是科技的引路人、文化的传承者。正如陈利丽所言:“基层是土壤,我们播下希望的种子,终将长成参天的风景。”在这片热土上,藏蓝青春正以热血浇灌,绘就一幅警民共治、城乡共荣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