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警察网讯 一道指令,快速执行,一条信息,瞬间共享……这是警务改革多年的目标,借力信息化浪潮,把公安机关管理和服务的触角从面延伸到点,真正做到精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四川省成都市公安局郫都区分局在这条探索之路上从未放弃。当为民初心插上科技翅膀,社会就更加和谐平安。
“五彩城小区外有一个90多岁的老人迷路了,请予帮助。”5月17日10时左右,郫都区和平街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接到群众来电报警称。接到报警后,和平街派出所综合指挥室迅速发出指令,正在社区警务二队值班的民警张明接到指令后,仅用2分钟就立即赶到现场。
在现场,民警只见到一名满头银发、拄着拐杖的老太太,一个人坐在广场的花台上。民警上前询问,老人断断续续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并且告诉民警自己今年94岁了。可能由于年事已高,老人无法说清自己的家庭住址和家人姓名。民警决定先搀扶老人坐车回到派出所。
在车上,民警继续和老人攀谈,在交流的过程中,老人说自己住在郫都区二环路,今天8点出门去找自己的三轮车。社区民警立即将情况反馈给综合指挥室,请求通报给派出所其他社区警务队民警,寻找线索。其间民警带着老人走访了附近多个小区,询问小区物业、周边路人,仍然一无所获。
正在民警准备返回派出所之时。老人说自己住在恒创蜀都公馆,民警立即带着老人驱车到达蜀都公馆小区。“我就住在这个小区,在某栋3楼。”老太太语气坚定地说,“我的三轮车还停在车棚里。”民警搀扶着老人走进小区,经过一番核实,确定老人曾经在小区租住过房屋,但很早就搬走了,也没有老人记忆中的三轮车,经过走访小区里的群众,大家也不太清楚老人现在的住址。
帮助老人找家线索一下就断了!怎么办?是等老人家属来公安机关报案么,还是这样等下去?
“有人认识这个婆婆吗,现在在和平所。若认识请与我所联系!”郫都区分局内部微信群响起了和平街派出所教导员凌波的求援信息。几分钟后,郫筒派出所所长赵良刚应答、教导员王继飞应答,“蒋某某”“1926年6月生,以前送过她找到了家。”接着,“一标三实”信息迅速核实了老人地址。
郫筒派出所民警接过和平街派出所民警的找寻任务,经过“一标三实”信息查实,民警终于联系上了老人的曾孙女。老人的曾孙女急匆匆赶到郫筒派出所,见到老太太安然无恙,不停对民警说,“谢谢,太谢谢你们了!”。
当天,蒋某某老人所在岷阳社区民警严星赶到后,详细了解老人的情况,要求其家属将其电话缝在老人衣包内,同时将老人情况通报给周边的社区警务队民、辅警,以及社区工作人员、城管队员和保洁人员。若再发生这样情况,可第一时间提供线索,避免再出现同类警情。
“群众事,无小事”。这是郫都区公安分局警务机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据悉,自2019年6月,探索运行“两队一室”(社区警务队、案件办理队、综合指挥室)勤务模式以来,在郫筒街道辖区内,和平街派出所、郫筒派出所共设立了6个社区警务队,社区民警上班地点从派出所驻地搬到了所负责的社区,通过进一步推动警务工作阵地前移,让社区民警下沉到社区办公,综合指挥室民警统筹协调,实现了警务处置迅速反应,为提升社会治安管控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注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