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这首经典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在被传唱。歌很熟悉,但歌的诞生地未必有人知道。1980年,时任《歌曲》杂志编辑的陈晓光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写出了歌词。
40多年后的今天,一位土壤学的硕士民警也在万春镇写“歌”,只不过,他写的是青春奋斗之歌,乡村振兴之歌。他就是成都市公安温江区分局万春派出所高山村社区民警兼社区副书记王勇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在高山村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在一条理想和汗水用铺成的道路上,硕士“村警”王勇强,在奔跑,在追梦。
农村出生学习农业,社区民警很懂农事
王勇强本科读的是四川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则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土壤学专业。2009年4月参加公安工作后,他当过刑侦民警,当过内勤民警。
在农村出生长大,学的是和农业有关的专业,兜兜转转一圈下来,又到高山村社区民警……这样的经历,让王勇强认为,“我真的和‘农’有缘。”
2020年4月,他刚“走马上任”,就遇到了“拦路虎”。2018年,高山村启动了四季椿山农庄项目。项目启动以来,却一直没有落地开工。原因在于,11组有五户村民迟迟不愿意参加该项目的土地流转。
王勇强向村书记主动请缨,上门去做工作,讲方针政策,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村里的事 ,你懂啥?”村民带着强烈的反感抵触情绪。他一琢磨,还得在“农”字上下工夫。再去,他先拉家常,村民们发现,这个社区民警对农村竟是这么熟悉。王勇强告诉村民,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读书的时候学的是农业专业。“你们看隔壁村,参与土地综合整理后,大家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水平都上去了。”
有了比较,几次下来,5户村民打消了顾虑,参与到了项目中。高山村来了个“懂农村”的社区民警的事也传开了。
土壤硕士讲道理,说到村民心坎里
高山村地处温江农高园腹地,幅员面积4.63平方公里,是温江区的水稻、大蒜轮作基地。每到收获季节,会产生大量的秸秆,村民们为了方便,往往是一把火烧掉了事。
村上安排了专人巡逻制止,但点多面广、效果不佳,王勇强有切身体会。村民对土地有很深的感情,王勇强想,“一定要让村民们明白,烧秸秆是对土地的伤害”。
以前,村民听到的是烧秸秆污染空气,影响道路交通之类。从土壤学硕士王勇强这里,他们听到了不一样的东西。“烧秸秆会让土壤中原有的腐殖质含量减少,致使土壤肥力下降,增加土壤沙化程度,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田间地头、坝坝会上,“下降”“沙化”“不利于”这些字眼,让村民们怔住了。“哎哟,对土地这么不好,真不该烧。”村民吴关学连连叹气。
接下来的事就容易得多,村上统一将秸秆还田,王勇强又趁机科普了一波,“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和肥力,农作物的抗病能力也增强了,肥料和农药都要少用好多哦。”“王警官、王专家的话都说到我们心坎里了。”村民们感慨地说。
科创助农提档升级,村民收入显著提高
手里捧着米粒,高山村党委书记颜泽菊笑逐颜开地介绍,“这是我们村的‘稻见’米,市场价格可以卖到12元钱一斤,以前产的米只能卖到3元钱一斤。”
高山村是一个从事水稻-大蒜轮作的农业村。村民们种植的水稻和大蒜通过线下交易,没有自己的品牌,价格不高。如何改变这种情况,颜泽菊和王勇强一直在想办法。
2021年9月,川农牛科创农庄在高山村投入运行。这个科创农庄由成都现代都市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高山村合作建设,是环川农大成果转化区重点项目。王勇强立即上门问策,巧的是,农庄负责人同样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学的也是农业专业,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农庄为高山村的水稻进行了细致规划。
很快,在川农牛科创农庄的指导和帮助下,高山村创立了自己的生态农产品品牌“稻见”,通过农产品的换种、品牌营销、网上平台销售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据了解,“稻见”的种植面积由去年的100亩增加到了今年的800亩。现在高山村人均年收入达到3.8万元,同比增长14%。
如今,王勇强还有更长远的打算,请乡村振兴方面的专家为高山村进行更为精细的规划,引入第三产业,为村里再燃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