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万源市公安局在市委、市政府和达州市局的核心领导下,始终秉持“服务民生”这一项不变的永恒主题,坚持绘就“山区警民”这一幅美丽的和谐蓝图,紧紧围绕达州市局“113566”公安工作总体思路,着力于“三大警务”,致力于改革创新,受力于人民群众,传力于“红军精神”,大力创新“科技背篓”警务,全新地诠释了科技管理服务模式,成功地打造达州公安特色民生品牌。
背篓派出所薪火相传历经十载春秋,崇山之地承载五万人民,有着“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的险峻地貌,有着“村村之间山相阻,山山之间水相隔”的独特地理,当其可谓之“一线天,三字地”。目前,随着“大数据”之风的席卷,背篓派出所也迎来了与时俱进的“互联网+”时代,他们依旧秉持着传统的便民为民的“背篓精神”,积极融入当前的“互联网+”跑道,使“传统背篓”升华转变为“科技背篓”,有效地结合“服务民生、运载科技、突出业务”三大板块,睿智地跨越“地貌特殊、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三大难题,创新改革推出“微警”互联警务模式,全新塑造了为民服务新理念,特色打造了高效民生新工程。
背篓派出所“微警”互联警务模式的定位、特征及内涵
●【定位】“微警”互联警务模式是“大数据”时代警务创新发展形式的科技产物,宏观上来讲,“微警”互联警务模式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公安机关在执行公安法规、履行行政职能的统称;微观上来讲,“微警”互联警务模式特指人民警察利用“微博”“微信”“论坛”“QQ”等微网络平台,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框架内从事打击犯罪、服务人民、保护群众公共安全的一切警务活动的总称。
●【特征】追忆往昔,传统背篓的历史演绎着一水一田一分地、一车一人一背篓,一笔一纸一设备的碎片记忆,喜看今朝,科技背篓如今践行着一所一村一互联,一山一水一数据,一民一警一家人的高效模式,历史的背篓背负的是移动设备,如今的背篓承载的是“互联战略”,创新的科技背篓成功的把互联网“请”进了大山,使传统的“大山警务”搭上了科技的快车道,衍生出具有高效化、便民化、数据化、直观化、统筹化、快捷化、合成化的战略部署警务模式,如今,“微警”互联警务模式有很强的可塑性、延伸性、发展性、研究性和推广性。
●【内涵】东明书记提到过“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奋斗精神,如今科技背篓却有“看似平凡最新颖,成如普通却坎坷”的艰辛历程。背篓派出所的民警分别来自天南地北,齐聚四海一方,却以驻地为故乡,大力创新互联网警务机制服务民生,守护大巴山腹地深处一方平安,可谓微而平凡、艰而卓越,忠而肝胆,诚而可贵,酣畅淋漓的阐释了“大数据”时期下的新公安“微警”精神。
背篓派出所“微警”互联警务模式的结合及运用
万源市公安局有机结合“互联网+‘微警务’”工作模式,有效的利用“微博”“微信”“论坛”“QQ”等微网络平台,立足于服务民生,让“大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和民警少跑腿,大胆的用“科技”代替“背篓”,让公安业务运行在网络下,充分实现了由复杂变成快捷,繁琐变成高效,分散变成统筹,单干变成协作,并运用“互联网+”的力量,弥补了警力上的不足、设施装备的落后、地理交通的不便,潜在意义上充分体现了超前警务模式的内涵。
●【“微警”互联警务】“互联网+川陕渝”警务协作机制。大竹河辖区地处川东北边陲,与陕西紫阳、重庆城口交界,位于大巴山腹心深处,有着“一脚踏三省(川陕渝)”的真实地貌,辖区山区幅员大、人口多,跨省交流频繁,大竹河派出所的管辖范围存在着外出务工人员众多、治安形势复杂、地理环境特殊的情况,有着群众对公安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等实际情况,充分运用“微警”互联警务,创新打造出“川陕渝”警务协作机制,利用手机“微信”APP建立川、陕、渝交界公安警务协作微信群,囊括“川陕渝”交界处20多个山区派出所、共近百民警。通过该微信群,有效的连接“川陕渝”周边的山区派出所,成功完成对山区内进行信息实时传递,追逃警务协作,案件线索提供,有效资源共享,警务机制同步,业务工作交流,便民措施互建等一系列的警务协作模式,实现了“联谊、联防、联调、联打”的工作新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自“川陕渝”警务协作机制建立以来,通过“微信实时通缉”及“微信功能定位”,背篓派出所成功协作抓获逃至大竹河辖区内的违法行为人10余名,协作破获陕西巴山抢劫摩托车案、重庆城口盗窃汽车电瓶案、重庆城口电信诈骗案、荆竹园村耕牛被盗案等。真正的升华了“惩恶不分地域、为民不分先后,担当不分你我”的特色“川陕渝” 职业协作精神。
●【“微警”互联警务】“互联网+1.55村镇警务”服务机制。万源市公安局管辖面积587平方公里,辖5乡1镇,2个社区委员会,55个行政村,226个村民小组,5万山区人民,居民大部分分布居住于陡峭之上、崇山之中、险水之边、峻岭之外,存在着交通不便、路途遥远、信息不畅的实际问题,导致各项公安工作业务的推进变得“艰难晦涩”难以开展,背篓派出所一方面持续深化“民生警务”,一方面广思集益运载“大数据”的力量,竭力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睿智的推出“互联网+村警务”服务机制,成功地诞生出“互联网+1.55村镇警务”互联服务机制项目。其中“1.55”的“1”是指以“1镇(大竹镇)”为中心,搭建治安防范QQ群,该治安防范QQ群群友囊括大竹河辖区内的政府、镇直机关、各村两委工作人员、个体户,特种行业从业人员、在外务工人员,治安积极分子等共计357人;“1.55”中的“55”是指以55个行政村为基点,建立55个“微警”QQ服务群,囊括在内的分别有55个村干部及10000万余名山区群众、在外务工子女。背篓派出所运用“大数据”背景下产生的“互联网+1.55村镇警务”统筹化、集中化地支撑起整个公安业务工作,利用时推送辖区治安动态、警情通报、预警信息、工作简报、普法宣讲、打防管控等“互联举措”精准、高效地完成了各项公安业务工作。截至目前,“互联网+1.55村镇警务”共发布防火、防汛、防盗、防骗等灾害预警和防范信息1500余条,因修路引起的道路交通信息3条,提供各类公安业务咨询15000余次,接受走失、寻物等公民21人次,先后向辖区发送预警信息2000多条次,开展防范电信诈骗预防问答150条,成功拦截电信诈骗案件3起,成功侦破一起电信诈骗案,为受骗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万余元。
●【“微警”互联警务】“互联网+民生”服务机制。万源市公安局始终坚持“亲民、爱民、护民、安民、为民”的服务理念,弘扬以民为本、以生为源,运用“科技网络平台”为五万多山区人民群众谋福利、促发展。通过“微博”“微信”“论坛”“QQ”等自媒体介质,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民生工程”。构建天网民生工程。背篓派出所民警通过“微警”警务了解到,辖区群众反映有些地方存在偷盗现象,群众希望能安装一些视频监控等设备,提升安全感,背篓派出所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与万源市局、大竹镇政府、村委会进行衔接沟通,争取到建设资金,立即筹划了“天网工程”建设,并积极展开了科学探索,运用“科技网络平台”准备将安装好的天网视频画面和民警手机进行无缝链接,运用网络平台上的“荧石云视频”APP让民警在手机就能实时的收看到监控视频画面,“荧石云视频”APP还自带自动报警功能,当人民群众公共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民警往往能迅速获悉、快速反应。促山区教育民生工程。背篓派出所民警通过“微警”警务了解到庙子乡存在教育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育设施设备落后等现象,导致大量留守儿童不能正常化的和现代式教育接轨。背篓派出所了解情况后大胆运用“科技网络平台”联系到了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范俊敏,细心地在“互联网”媒介上采取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描述了当前大竹河教育难的问题,浙江工业大学支教团得知后毫不犹豫的遣派了王子莫老师、郑楠老师到庙子学校进行支教,并带来了价值两万余元的教学用品、套式校服、儿童读物,在庙子乡小河村村小创建了“精弘书屋”。为民不分职业、功劳不分大小,这段暖心的“互联网”教育民生工程早已成为佳话流传于大竹河的山水之间。致富空巢老人民生工程。万源市大竹镇钟楼坪村1组村民李华良退休后将23亩大山植满了紫薇树、柳树、枫树等20余种树木,74岁高龄的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多年如一日,但在物质生活上过得却不太乐观,背篓派出所民警通过“微警”警务了解到李华良老人的情况后,充分运用“科技网络平台”,借用“微信”朋友圈帮助李华良老人在朋友圈上进行销售,并在QQ、论坛上进行大力宣传,最后有幸联系上了万源市的一个客户,卖出去一棵价值2.3万元的桂花树,之后民警又耐心地教74岁高龄的李华良老人怎样用手机做“微商”,李华良老人喜笑颜开。通过背篓派出所打造的“互联网+民生”工作,李华良老人先后卖出2.3万元、700元、1500元不等的17棵树,合计收入6万多元。
万源市公安局“科技背篓”警务的探索之路还漫漫长,任重而道远,从发展意义上来讲,背篓警务有着历史性、进步性、鲜明性、前沿性、推广性的典型特征,大竹河派出所全警上下将在这条为民的创新之路下持之以恒,在“微警”互联警务发展路上谱写“背篓精神”新篇章。